漢劇,也叫“漢調二黃”,原稱“山二黃”或“陜二黃”,俗稱“土二黃”,1914年改名為漢劇,屬陜西戲曲的主要劇種之一。漢劇在各地形成的年代不同,但就鎮安的漢劇而言,清末民初已形成一定規模,崛起于當地的“三合”、“四喜”、“五?!比蟀嗌?,可以說無人不知,無人不曉。各類藝術尤其是戲劇藝術總是在自然與不自然中相互交流,相互融合,相互貫通,互為一體,加之當時西安“鳴盛社”和“慶義社”的藝人大量南上,久而久之,關中、商洛兩派合而為一,從此,鎮安也就自然的成為漢劇傳承、發展的中心要地。

鎮安漢劇為雙聲腔(西皮和二黃)劇種,其音樂結構屬板式變化體。聲腔不同,不僅表現情緒有別且板式不一。西皮剛勁有力,明快爽朗,長于表現喜悅、歡快、活潑、輕盈等情緒;二黃則渾厚典雅,節奏平穩,適于表現悲憤哀怨、靜思惋惜之情。

鎮安漢劇分有文場和武場,文場的主奏樂器為京胡,另有京二胡及月琴等。
音樂是劇種的決定者,劇種是音樂的體現者。這是中國戲曲最為明顯的標志,同時,也是中國戲曲最為突出的個性特征。對鎮安漢劇來說仍不例外,她同屬于中國戲曲的四大聲腔(高腔、昆曲、梆子腔、皮黃腔)之一的皮黃腔系,即西皮和二黃。

漢劇運用傳統戲曲程式的表演形式,依照歷代劇目中的不同體裁、人物、性格、身份、地位等,結合傳統戲曲(漢劇)十門角色(即行當、一末到十雜)分別扮演。尤其是傳統劇目中的凈角(花臉),一般均有固定臉譜,在服飾、穿戴等方面也都在相對嚴格的固定模式。

流傳在鎮安的漢劇傳統劇目,按照當地藝人的說法將其分為“三本半”。即封神、列國為一本,秦、漢、三國為一本,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為一本,無朝代的外傳、野史為半本。至今流傳在鎮安這片土壤中的漢劇劇目有《一捧雪》《二進宮》《三官堂》《四進士》《五雷碗》《六月雪》《七人賢》《八件衣》《九華山》《十道本》等300余本。